影像醫學部 陳名聖醫師
我們家中是否有老人家濕毛巾擰不乾、行動遲緩,或是經常摔跤的情形?當心!可能肌少症(sarcopenia)已找上身!
台灣的高齡人口激增,除了普遍的慢性病之外,肌少症在台灣已成為骨質疏鬆症外,另一個被關注的焦點。肌少症不只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還會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
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而以大腿肌肉力量為例,在40歲之後,每十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十年下降25-40%。
肌少症的成因包括:
●老化造成的神經肌肉變化
●老化相關的荷爾蒙濃度及敏感度的改變
●發炎物質如腫瘤壞死因子
●營養相關的變化
●活動量減少甚至臥床或不活動造成的肌肉流失
肌少症的嚴重度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肌少症前期(pre-sarcopenia):受試者已出現以下兩項功能退化(1)行走緩慢或(2)握力下降的情形,但並不合併肌肉質量減少。
●肌少症(sarcopenia) :如有肌肉質量減少加上上述任一個功能退化的情形。
●嚴重肌少症(severe sarcopenia):三個症狀都出現。
根據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所做的研究發現,原發性肌少症是指無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的稱之。而次發性肌少症是指其原因包括活動力下降(例如:長期臥床、失能);疾病 (例如:嚴重器官衰竭、癌症、內分泌疾病);營養不良(含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藥物造成的厭食)。 一般而言,肌少症的評估與測量方法包括以下三項-肌肉質量、肌肉強度(肌力)及行動能力。目前推定肌少症肌肉質量的方式是由骨骼肌質量的測定(ASM)較為精準,目前有以下幾種檢測方式,其優缺點分析如下:
●電腦斷層(CT):最準確,但費用昂貴 + 輻射量,目前只適於研究用途。
●磁振造影(MRI):最準確,但費用昂貴,目前只適於研究用途。
●生物電阻抗分析(BIA,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使用非常廣泛,最大優點是攜帶方便。原設計為評估身體脂肪及身體瘦肉(不含脂肪)的體積,而非四肢肌肉(骨骼肌)質塊,加以各廠牌設定的參數不同,取得的肌肉質量結果較易受環境及受試者個人因素而改變,偏差大,爭議也大。新發展的BIA雖有若干改進,但仍建議以經MRI驗證過之BIA公式進行骨骼肌質量之推估為佳。
●DXA雙能量掃瞄儀(DXA,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是以儀器發出兩種不同強度的X光掃描身體,再以數學方式推算,可被當作是區分身體脂肪、骨質及(不含脂肪)瘦肉的替代方法,對肌肉量的推估較BIA精準,而且價格便宜,輻射量也低。它的輻射暴露劑量相當低,一般少於10μSv,約為一張胸部 X 光的 0.01 到 0.04 倍。因此是目前最被廣泛(較常)使用於肌少症之檢測及大型的社區研究的儀器。(註: DXA的另外功能是檢測體脂肪與骨質密度,由於超出本標題範圍,故不在此贅述。)
歐美發展肌少症研究較早,但由於亞洲人在身體組成上和歐美人種有顯著的差異,所以2014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依歐盟肌少症小組(EWGSOP)的精神,依據亞洲人的身體組成,提出及公布肌少症肌肉質量的切點。一般以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來評估身體肌肉量,其算法為四肢骨骼肌肉質量除以身高的平方(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squared height, ASM/ht2)。若以DXA量測,男性為:7.0 kg/m2,女性為:5.4 kg/m2。低於此數值,意謂著四肢骨骼肌肉質量不足,可能有肌少症的風險,倘若再有肌肉強度(肌力)及行動能力其中一項的問題,就可成立肌少症的診斷。
雖然年紀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可能是無法避免的,但適當的治療與介入卻能夠延緩或改變其造成的不良影響。針對肌少症的處置,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營養的補充搭配適當的運動訓練。只要早期發現,肌少症是可預防也可以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