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腸胃科 葉勇呈醫師
林小姐為工作忙碌的上班族,長期都有上腹疼痛問題,過去傳統觀念認為吃飯可以改善胃痛不適,但林小姐飯後反而腹脹更嚴重,只吃一點點東西就飽了,長期到處求診症狀都無法有效改善,經醫師排出其他疾病可能,確診「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症狀
消化不良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可能出現飯後上腹疼痛或灼熱、腹脹、容易飽足感、噁心、打嗝,也有一些疾病可能導致消化不良症狀,包含:消化性潰瘍、腫瘤、糖尿病、慢性腎病變、甲狀腺功能異常或是藥物都可能會影響消化功能。多數患者,經檢查後並無結構上異常,便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據統計,功能性消化不良佔消化不良族群中的比例高達70%。
▎診斷與治療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需要醫師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藥物史、身體評估、安排血液生化檢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根據羅馬IV準則(Rome IV criteria),功能性消化不良需出現至少一種以上的典型症狀,包括:令人困擾的上腹痛、上腹灼熱、飯後腹脹、容易有飽足感,且沒有結構上異常(包含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可以解釋症狀,此症狀至少出現6個月,同時持續3個月以上才能確定診斷。
懷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需要排除幽門桿菌的感染,可接受碳13幽門桿菌呼氣檢驗或糞便抗原檢驗,若檢查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需接受幽門桿菌的根除性治療,治療過後對於消化不良症狀會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幽門桿菌成功根除後若症狀持續,醫師可以調整藥物控制症狀,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抑制胃酸藥物)、腸胃蠕動藥物、神經調節藥物。大於55歲患者需進行抽血評估;此外,若消化不良病人合併以下症狀,如體重減輕、噁心嘔吐、家族食道腸胃癌症病史、治療無效的消化不良,更需進一步進行內視鏡或影像檢查來排除嚴重的結構性病因。
▎預防方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複雜,可能跟腸道蠕動功能、腸道敏感度改變、腸胃道發炎或是腸道微菌叢改變有關,身心狀況、壓力也會影響,近期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研究相當熱門,發現大腦與腸胃道都會彼此影響。
同時,也建議有相關症狀者可透過改變生活型態,進行規則有氧運動,同時減少誘發症狀的食物,如高油脂食物、乳製品、酒精、咖啡、紅肉、辛辣食物、小麥食物、精緻加工食物。在生活步調快速的現今,也需要適度減輕壓力,對於症狀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不易,治療也不容易,若有症狀則建議與醫師討論,進行藥物調整,同時飲食調整、運動、壓力調適,可以讓長期不適的症狀改善,「腸」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