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

水土不服拉肚子?預防「旅行者腹瀉」這樣做

健康資訊, 健康新知 | on 2023-05-30

腸胃肝膽內科 鄭琮譯醫師

 

隨著疫情下降、指揮中心解編,國人對於旅遊的期待與渴望可說非常強烈,但在滿足增廣見聞之餘,也要保護自己,不要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尤其要小心旅途中或回來後常發生的「旅行者腹瀉」。

 

▎什麼是旅行者腹瀉?

旅行者腹瀉,指從醫療資源充沛到資源較差的地方旅遊時(或是回來10天內)所產生的腹瀉,流行病學上可進一步定義為:旅行24小時內排3次或3次以上未成型糞便,且伴有1種或多種症狀(噁心、嘔吐、腹痛、發燒和血便),發生率一般為10%~70%不等。傳染途徑為食入被汙染的食物和水,病源可以是細菌、病毒甚至寄生蟲;一般來說,細菌感染會有較急性的症狀,其中又以腸毒性大腸桿菌最為惡名昭彰!

典型的旅行者腹瀉症狀會從旅遊開始後第4~14天之間發生,若是腸毒性大腸桿菌造成的症狀,往往還會有全身無力、厭食、肚子絞痛和噁心嘔吐等。幸好大部分的旅行者腹瀉會在5天內慢慢緩解,但往往旅遊計劃已受到很大的影響。

 

▎遠離旅遊殺手 吃住用藥需注意

既然旅行者腹瀉是旅遊殺手,那要如何預防呢?民眾應避免相關危險因子,包括:不買路邊攤販食物、不住大通舖或青年旅館等擁擠的交互傳染場所,並且盡量吃煮熟的食物,水果在吃之前才剝皮,選瓶裝飲料來飲用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建議請醫師先開立抗生素預防使用,一方面旅行者腹瀉多不需治療就能緩解,另一方面,抗生素有副作用及治療不完全產生抗藥性的問題。

因此,旅行者腹瀉主要的治療手段為: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可補充電解水或運動飲料(一般運動飲料須小心滲透壓太高導致腹瀉加重)。抗生素的角色在嚴重的腹瀉合併發燒,以及糞便出現血、膿和黏液時使用,而控制症狀的藥物也需經醫師的評估才能使用,因為使用抑制腸道蠕動的藥物可能延緩毒素排除或干擾疾病嚴重度的評估而延誤治療,不可不慎。若症狀嚴重(例如嚴重的腹瀉合併發燒,以及糞便出現血、膿和黏液)以及症狀超過10~14天,則應進一步就醫尋求確切的病原菌並給予治療。

 

▎腹瀉病人大增 季節性感染要注意

除了旅行者腹瀉,前一陣子疾管署統計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高達16萬人次之多!最近在腸胃科、家醫科或各個內科系門診也有許多腹瀉患者。一般來說,夏季腹瀉以細菌感染為主,冬季則以病毒感染(成人常見為諾羅病毒、小孩常見為輪狀病毒)為大宗;根據疾管署報告,這波腹瀉的感染以「諾羅病毒」感染為主,屬於病毒性感染的腸胃炎所造成。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感染的腸胃炎通常潛伏期為24~60小時,有症狀時間約為12~60小時,常導致上吐下瀉,因此也容易脫水。診斷通常不需靠抽血或糞便檢驗,主要是靠臨床診斷為主,因此若症狀持續過久,就需考慮其他原因(例如細菌感染)。一般以補充水分、避免脫水等支持性療法為主要治療手段。

 

▎細菌性腸胃炎

細菌性感染造成的腹瀉以「大腸桿菌」為大宗,值得一提的是,大腸桿菌為正常胃腸道菌叢,因此即使在糞便中檢測出也無法確定診斷,仍須經由醫師評估確認。細菌感染造成的腹瀉,治療上仍然以水分、電解質、營養補充等支持性治療為主;「抗生素治療」保留給嚴重腹瀉、血便、持續太久的腹瀉、小孩以及免疫不全者使用;這也是為什麼出國旅行不建議自備抗生素預防。

在後疫情時代,國人出國旅遊需求增加,雖然新冠疫情已趨緩,但仍須大家一起努力預防腸胃道傳染疾病!


認識醫師

線上預約
© 2019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