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

年輕人腦部的隱形殺手 – 血泡樣動脈瘤

健康資訊, 健康新知 | on 2020-11-03

影像醫學部 李威興醫師

 

腦動脈瘤是令人聞風色變的不定時炸彈!因為動脈瘤破裂前幾乎沒有任何徵兆,一旦破裂造成蛛網膜下出血,卻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昏迷甚至猝死。

 

常見的腦動脈瘤-囊狀動脈瘤

腦動脈瘤中,「囊狀動脈瘤」是最常見的類型,其越大越容易破裂,造成顱內出血。據估計,直徑小於或等於0.6公分的囊狀動脈瘤,其每年破裂機率約0.1%,可定期做磁振血管造影檢查追蹤;若直徑大於或等於0.7公分的囊狀動脈瘤,其每年破裂機率約1.5%,應該積極處理,常用血管內線圈栓塞術治療。

據估計,腦動脈瘤盛行率高達2%~5%;超過30歲後,囊狀動脈瘤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尤以婦女較常見(多1.6倍)。蛛網膜下出血也好發在女性,男女比約1:2,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在55歲~60歲。

 

少見但致命的殺手-血泡樣動脈瘤

但有一類更凶險的動脈瘤,稱為「血泡樣動脈瘤」,是一種罕見的顱內假性動脈瘤亞型,其形成的重要主因是血流動力學壓力和動脈粥狀硬化。與典型的囊狀動脈瘤相比,血泡樣動脈瘤表現更具破壞性,而且更易於在患者較年輕時和動脈瘤尺寸較小時破裂。

血泡樣動脈瘤約只佔所有顱內動脈瘤的1%,佔所有破裂動脈瘤的0.5%~2%。通常出現在顱內動脈的非分支部位(最常見的是內頸動脈床突上段),與典型的囊狀動脈瘤不同。表現為小而寬的半球形凸起,本身僅覆蓋一層易碎的透明薄膜(如下圖),使得血泡樣動脈瘤難以診斷,而且非常不好處理。

圖1 內頸動脈床突上段半球形凸起的血泡樣動脈瘤,本身僅覆蓋一層透明薄膜。
圖片出處:Osborn’s Brain Imaging, Pathology, and Anatomy. 2nd edition. pages 146-9.

 

由於血泡樣動脈瘤具有不同的臨床特徵,這帶來診斷和治療挑戰。手術治療的挑戰在於,不僅缺乏可供血管夾置放的位置(動脈瘤頸部),極易碎的病灶,在手術鉗夾過程中容易撕裂;常見術中破裂,發生率接近50%。而由於其寬頸和脆弱的血管壁,治療一般囊狀動脈瘤常用的血管內線圈栓塞術也很少成功。直到最近幾年分流器(血流分流支架)置放,才對血泡樣動脈瘤的治療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個案分享】

46歲年輕企業家陳先生一直在本院定期做腦部磁振造影健康檢查,包含磁振血管造影篩檢顱內動脈瘤,多年來皆無異常發現。但今年七月例行的檢查中,在左側內頸動脈床突上段首次發現有一顆0.3公分的小動脈瘤(如下圖)。

 

根據囊狀動脈瘤治療指南,偶然地發現在前循環的小動脈瘤(直徑小於0.5公分),應該保守處理。但因高度懷疑是血泡樣動脈瘤,可能在動脈瘤尺寸較小時就會破裂,立即建議進一步做更精確的腦血管攝影檢查。確認診斷後置放分流支架治療,術後恢復良好,免除可能的致命風險,定期追蹤即可。


認識影像醫學部   認識醫師

線上預約
© 2019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