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

鼻竇內視鏡手術與慢性咳嗽 — 從案例探討治療與預防

健康資訊, 健康新知 | on 2025-03-31

耳鼻喉科  丁義芳醫師

 

40歲王先生是公司主管,長期受慢性咳嗽困擾,特別是在夜間和清晨症狀加重。曾誤以為是過敏或氣喘,嘗試服用抗過敏藥物與支氣管擴張劑,但症狀未見好轉。後來,至耳鼻喉科求診,經鼻內視鏡檢查與電腦斷層掃描確診為慢性鼻竇炎合併後鼻滴流(postnasal drip),導致持續刺激咽喉,引發慢性咳嗽。 經過多次藥物治療(如抗生素、類固醇鼻噴劑)仍無法根治,接受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FESS,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手術後,鼻腔通暢,慢性咳嗽的症狀逐漸減輕,三個月內完全恢復。

 

▎慢性鼻竇炎與慢性咳嗽的關聯

慢性鼻竇炎(chronic sinusitis)是指鼻竇黏膜發炎持續超過12週,常見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涕、頭痛、臉部壓痛,以及後鼻滴流,這些症狀可能導致慢性咳嗽。當鼻腔與鼻竇內的分泌物流向咽喉,會刺激喉嚨,引發反射性咳嗽。此外,鼻竇炎造成的鼻塞會迫使患者以口呼吸,導致咽喉乾燥、發炎,加劇咳嗽症狀。長期忽視鼻竇炎可能導致更多併發症,例如支氣管炎或氣喘惡化,特別是對於原本有呼吸道疾病的人來說,這種影響更為顯著。

▎高風險族群及治療預防方式

以下高風險族群更容易罹患此疾病, (一)過敏體質者:過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長期發炎,使鼻竇通道阻塞,增加細菌感染風險。(二)鼻中膈彎曲或鼻息肉患者:結構性異常會影響鼻竇排泄功能,容易造成慢性感染。(三)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鼻竇炎與氣喘常呈現雙向影響,稱為「鼻氣道聯盟(United Airway Concept)」,即上呼吸道發炎會加劇下呼吸道症狀。(四)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者:吸入懸浮微粒、二手煙或化學物質,可能刺激鼻黏膜並引發慢性發炎。(五)免疫功能低下者:糖尿病、愛滋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較容易感染鼻竇炎,進而導致慢性咳嗽。

▎治療方式

初步治療以藥物為主,常見選擇包括:抗生素、鼻類固醇噴劑、抗組織胺、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等,若經3個月以上藥物治療仍無明顯改善,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檢查,考慮鼻竇內視鏡手術(FESS)治療,透過微創方式,利用內視鏡清理鼻竇內的發炎組織與阻塞部位,改善鼻竇通氣與引流功能。此手術傷口小、恢復快,通常術後數天至一週可恢復日常活動,能有效改善慢性咳嗽與其他鼻竇炎症狀。術後需配合醫囑做鼻腔照護,並避免刺激性環境,以降低復發可能性。

▎日常預防措施

為了減少鼻竇炎發作及其導致的慢性咳嗽,應注意保持空氣濕潤可避免鼻腔乾燥,減少發炎機率;遠離過敏原與空氣污染,降低鼻黏膜刺激;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可提升免疫力,減少感染機會;若有鼻塞、鼻涕倒流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病情惡化。

慢性鼻竇炎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發慢性咳嗽等併發症,對於高風險族群,應積極治療與預防,以減少疾病影響。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鼻竇內視鏡手術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案。透過適當的術後護理與日常保健措施,大多數患者都能顯著改善症狀,恢復正常生活。

若長期受鼻竇炎或慢性咳嗽困擾,建議諮詢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避免疾病反覆發作,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

 


認識醫師 

© 2019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