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王家瑜
門診中經常有病人詢問,內視鏡檢查發現胃部有息肉,會不會變成癌症?需要切除嗎?醫師指出,胃息肉多數為良性,通常不需要切除,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需要擔心癌變風險,或造成出血、胃阻塞等問題,才需要切除息肉。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肝膽腸胃內科醫師張錦權表示,很多病患都是做胃鏡檢查時,才無意間發現胃息肉的存在,病人經常詢問「該不該切除」?進一步詢問發現,患者常常容易將「胃息肉」和「大腸息肉」聯想在一起,害怕如果不處理就會發生癌症。
張錦權說,胃息肉的發生比例不高,約小於10%,且多為良性,也少有臨床症狀,所以不需要切除,只有極少部分可能會出現胃糜爛出血或胃竇處阻塞情況,如果有癌變風險或造成出血、胃阻塞問題,才需要將息肉切除。
胃息肉可分為3類型,其中胃底腺息肉約占9成,屬於良性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常出現在胃體和胃底部。女性比例較男性高,好發於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者。通常不需安排密集的例行胃鏡追蹤,但如果超過20顆,且位置在胃竇部或合併有十二指腸腺瘤,需考慮是否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易有大腸癌風險,則須安排大腸鏡檢查及規律的胃鏡追蹤。
第2常見的胃息肉是增生性息肉,約占5%到10%,屬於良性息肉,通常小於2公分;如果大小超過1公分,較容易增加癌化的風險。增生性息肉好發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胃竇部合併慢性胃炎者、胃部分切除手術後引發慢性發炎者。研究顯示,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後,增生性息肉通常會減少或縮小。
最後是腺瘤性息肉,又稱胃腺瘤,好發於70歲以上患者,通常沒有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腸胃道出血,以及少部分因阻塞所造成的腹脹症狀,腺瘤性息肉發生原因包括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張錦權提醒,胃腺瘤性息肉被視為胃癌前的變化組織,有文獻指出,約40%的腺瘤性息肉內含有惡性細胞,因此若發現這種息肉,應切除處理,並且每年規律接受胃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