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醫學部 林永慧醫師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2019年新診斷的乳癌病例高達17710位(含原位癌2854位),遙遙領先發生率第二的結直腸癌(9333位)、第三的肺癌(7923位),在女性癌症死亡率則排名第二,2020年共有2633名女性死於乳癌。
▎乳癌發生率逐年飆升、年輕化
乳癌不僅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乳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從1996年飆升到2019年成長了3.2倍。相較於歐美,台灣乳癌的好發年齡年輕許多,高峰是在45~59歲,原位癌是45歲左右;歐美則是好發在60~75歲。2019年台灣在40歲以下的年輕乳癌患者就佔7%,更有400位小於35歲!
▎乳癌危險因子有哪些?
乳癌危險因子包括:乳癌家族史、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特定遺傳基因帶原者(BRCA1、BRCA2等)、賀爾蒙(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避孕藥)等。值得注意的是,年輕女性的早發性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雖已知與「遺傳基因帶原、家族史」有關,但此族群分別僅佔10%,也就是「有九成乳癌患者並無家族史」!因此呼籲女性朋友,不論是否為高危險群,都應定期進行乳房篩檢。
▎如何早期診斷:定期影像篩檢
研究已顯示,僅靠自我檢查不易發現早期乳癌,須靠「定期影像檢查」。透過影像篩檢所發現的乳癌,有超過六成是早期癌症,五年存活率高達88%,可見早期篩檢的重要。那麼有哪些檢查可揪出早期乳癌呢?
一、乳房X光攝影檢查
國際公認最有效降低死亡率的篩檢工具,偵測乳房內「微鈣化點、局部組織變形」。台灣研究顯示:每二年接受1次乳房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41%、減少30%的第二期以上乳癌發生率。目前國健署補助45~69歲女性、40~44歲二等親內有乳癌家族史之婦女「每二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但對於亞洲女性高比例的緻密型乳房(高比例乳腺組織),乳房攝影的診斷率較差(對最緻密型乳房靈敏度僅30~48%),須合併「乳房超音波」檢查增加診斷率。
【個案分享】
(A) (B)
二、乳房超音波檢查
偵測乳房內「腫塊型病灶」,無輻射,是緻密型乳房的檢查利器;適用任何年齡層,尤其年輕女性。相較於西方女性,台灣八成以上屬緻密型乳房,年紀輕者比例更高。緻密型乳房內的病灶,在乳房攝影下易被遮蔽,且乳癌發生率是非緻密性乳房的4~6倍。因此,「乳房超音波」作為「乳房攝影」之外的輔助,兩者相輔相成,為亞洲女性診斷早期乳癌不可或缺的工具!
【個案分享】
29歲女性,無生育史、無乳癌家族史。健康檢查經由「乳房超音波」發現:右乳內下側有一個14.8×6.2mm大小的不規則狀腫塊,經切片證實為乳癌,因早期發現而即時手術,恢復良好。
三、乳房MRI磁振造影檢查
無輻射、高解析度、無痛的高階影像檢查,對偵測腫塊病灶有極高的靈敏度,是極佳的診斷利器。
適用對象:有乳癌家族史、曾罹患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帶有特定家族遺傳基因(BRCA1、BRCA2等)等高危險族群,以及曾接受乳房手術的女性(如自體脂肪豐胸、假體植入),建議至少每2年做一次MRI檢測,除偵測早期乳癌外,同時可評估植入物之完整性。
【個案分享】
64歲石小姐,曾接受矽膠注射隆乳(小針美容),因右側乳房疼痛而求診,但因矽膠隆乳者在乳房攝影(圖A)及超音波下會遮蔽病灶而無法診斷,因此進一步安排磁振造影MRI(圖B)發現:右側乳房有一不規則狀的腫塊(約55mm),併有右側乳頭內縮,高度懷疑惡性腫瘤,經手術證實為乳癌。
(A)(B)
▎乳癌影像篩檢建議
以上三種影像工具所能偵測的病灶特色並不相同,不能互相取代,而是相輔相成,合併檢查可增加診斷率。另外,即使檢查結果顯示有良性病灶也不可掉以輕心,應定期追蹤病灶是否發生變化;有時單一影像檢查資訊不足時,需安排另一檢查輔助判斷,當報告呈現疑似陽性時,切勿慌張,應配合進一步檢查以釐清。
年輕女性對乳癌篩檢意識的缺乏、以及部分年長女性對乳房檢查的逃避,常致錯失早期診斷的良機。其實乳癌若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普遍預後良好。鼓勵年輕女性朋友每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每年一次超音波、及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高危險群或經隆乳手術的女性,可加做乳房磁振造影MRI檢查提升診斷率。無論任何年齡,如果乳房有異狀,都應該盡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