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

失智症全面解析

健康資訊, 健康新知 | on 2024-07-22

神經內科 謝向堯醫師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台灣和世界各國一樣正邁入中高齡社會。儘管平均壽命因醫學進步而延長,但神經退化性疾病盛行率也隨之升高,代表性的疾病之一便是「失智症」。

 

▎失智症的常見徵狀

失智症(Dementia)是由多種進行性疾病所造成,影響記憶、思考、行為,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種症候群,而非單一疾病。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台灣65歲以上老人中,有輕微認知障礙人口佔18.01%,而初期至晚期失智症則佔7.64%。換言之,約四人就有一人罹患程度不等的認知功能障礙,這對少子化的社會來說無疑加重了負擔。

失智症許多症狀,不同分類的症狀出現的時序也不盡相同。較為大眾所知的是記憶力退化,例如:忘記常用物品放哪裡(錢、鑰匙)、忘記關水龍頭或鎖門、忘記曾吃過早餐等,通常短期的記憶會較快喪失;隨著病情加重,可能出門後會找不到回家的路或忘記同住親友名字等,連長期記憶也開始衰退。言語功能也是,早期可能反覆詢問同一件事、叫同一個人名;後來逐漸叫不出熟識子女名字,最後甚至只有毫無語意的呢喃或呻吟。

患者較會被觀察到的另一大類特徵是個性及行為的改變,例如:變得沉默、不願與人交流,或情緒易怒、無目的地遊走。病情嚴重時,可能開始會說負面言語 (如懷疑子女要謀害他、圖謀財產)或因幻想夜不能寐(如抱怨床頭有鬼魂、家裡有小偷)。此外,可能變得不修邊幅、不愛洗澡、隨處便溺或有收集囤物癖….。凡此種種,患者並不自覺,卻給家人和鄰居諸多困擾。

 

▎失智症常見原因

簡單可以歸類為:
一、原發型失智症(自然退化、基因遺傳有關),較常聽到的『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二、續發型失智症,泛指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腦部退化,如:多次小中風、腦積水、糖尿病或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維他命B12缺乏)。

絕大多數失智症無法根治,會逐年退化;但少數找得到原因的,可藉由藥物或手術來延緩,甚至矯正進程。必須注意的是,有時憂鬱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症狀會被誤認有認知障礙;而長期睡眠不足、過度使用手機,也會干擾記憶與專注力,讓人誤認自己有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通常從記憶力變差,幾年後才會逐漸出現個性或行為異常,如妄想、幻覺、亂發脾氣、病態收集等。如果患者在記憶力變差的初期就有性格改變或發病年紀較早(60歲前),通常得考慮其他類型的失智症,而且預後也較不樂觀。

 

▎評估失智症方式

詢問求診者病史、發病過程:醫師會詢問患者症狀何時開始、具體症狀、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形、是否有服用藥物、酗酒或接觸有毒物質等,並進行詳細的身體及神經學檢查。
抽血、腦波檢查或腦部影像:血液檢查可排除前述的感染、新陳代謝問題、內分泌有無失調。腦波檢查則可用於檢測腦部損傷引起的癲癇,即使沒有抽搐,也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腦部影像則是可排除腦中風、水腦、腦瘤等結構上的異常。
心智評估:詢問患者問題,觀察綜合腦部功能是否失常。常用工具是簡易智能測試(MMSE)、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DR)、阿茲海默症評估量表(ADAS Cog)等。心智評估可概略得知患者心智狀態,包括記憶與學習功能、注意力、語言功能、社交認知功能等。

 

▎評估失智症方式

研究顯示,退化性神經疾病、心血管疾病、腦部受傷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長期酗酒及吸毒等,皆可能造成失智症。個人若缺乏與他人互動、缺乏動腦的環境因素刺激,也較容易讓腦神經退化。

失智症治療可分為「延緩認知退化」及「改善行為精神症狀」兩方面,無法根治,只能症狀治療。藥物的介入,能讓個案獲得更多時間為自己生活作妥善安排。延緩認知退化進程的藥物目前分兩大類,一類是膽鹼酶抑制劑,常用藥品為愛憶欣(Aricept,學名為 Donepezil)、憶思能(Exelon, 學名Rivastigmine)等,第二類是NMDA受體拮抗劑,如威智(Witgen, 學名Memantine)。近年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快速批准了嶄新機轉的失智症藥物Aducanumab、Lecanemab上市,新的藥物致力於直接清除腦中的類澱粉蛋白沉積,進而改善認知功能的惡化,但目前尚未引進台灣。

至於改善精神症狀,則使用各類抗精神病藥、抗憂鬱藥等。行為治療方面,則需全家共同合作。無論是借助精神科及社工團體、長照機構或其他病友團體治療,終極目標是讓患者維繫正常作息、睡眠正常,延遲社交功能的退化。

 

▎如何防範失智症

(1) 規律運動與社交:適度運動、積極社交活動可增加體力、增進腦力,從而延緩腦筋退化。
(2) 健康飲食:減少攝取惡化三高食物,如糖、鹽及飽和脂肪等。多攝取蔬果,且每週至少吃2次富含蛋白質食物,如魚、蛋、肉、豆子及豆類植物。也可採用「地中海型飲食」能減少失智風險,主要是減少攝取紅肉、增加穀物、蔬菜、水果、魚和雞肉、堅果、健康油品。此外也應避免吸菸及喝酒。


認識醫師 

線上預約
© 2019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