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部主任暨神經內科 賴思佳醫師
每日例行門診裡,總是有幾位自己懷疑或已被其他醫師診斷「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這類病人症狀五花八門,從昏眩、頭痛、耳鳴、易累、胸悶、心悸、腸胃不適、便秘、嘔吐、噁心、腰酸背痛、發冷、多汗、呼吸困難、頻尿、皮膚異常、睡眠障礙、內分泌失調等,從頭到腳身體不適感,到各種心理上之症狀,如不安、焦慮、憂鬱、煩悶、易怒、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皆有。然而這些病人的共同疑惑與要求是: 醫師,我要做甚麼檢查才能查出我的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檢測儀的出現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正視這些惱人的身心症狀。
目前醫療用自律神經檢測最常見的是測量心率變異性。所謂「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是利用心跳速度的變化作為指標,間接了解自律神經的活性狀態。心臟規律跳動是維持身體穩定血流的重要因素,通常人體平均心率為每分鐘跳動約72 次, 然而心率在表面宏觀的靜態恆定下,還隱藏了一些微細的波動。這些波動不是心律不整,而是人體為應付體內外各種變化,如壓力、情緒、發炎、賀爾蒙、食物等,心跳間隔產生極微幅變動,其可容許的幅度約為40毫秒,一般心電圖是偵測不出來的,此種微幅變動即為心率變異。
心率變異是如何產生的呢? 簡而言之,心跳快慢的調節靠的是自律神經系統,而自律神經系統又分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兩者獨立運行又互相拮抗。交感神經可使心率上升,副交感神經則使心率下降,我們所測得的心率正是二者之間的調控平衡結果。自律神經系統顧名思義為自主化反射性的運行,無法以人的意志力來控制,更無法操控其變化。它分佈在全身各器官之中,控制著身體五臟六腑的功能。
心率變異性在醫療上的應用最早是由心臟科醫師發現其重要性,當心率變異數值愈差,未來罹患或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愈高。報告指出瀕臨死亡者、換心人、或戴心律調整器者,其心率變異幾乎為零。此外,心率變異與年齡有極大關聯性,20歲的年輕人其心率變異為60歲年長者的2至3倍。HRV不只可以用來預測發生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長期存活率,經反覆研究確認心率變異反應著自律神經總活性的強弱, 並可做為個人整體健康情形的重要指標。當心率變異不正常,代表自律神經功能不好,也反映可能隱藏著的身心不健康。目前臨床應用更推及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礙、肥胖、憂鬱症、更年期等研究。
一般而言自律神經檢測儀檢測過程約5~10分鐘,過程如接受心電圖檢查般,此檢查為非侵入性且無輻射。其適用對象為不明原因失眠、心悸、胸悶、倦怠、頭暈、腸胃不適等族群。某些特定狀況不適合接受HVR檢測,包括:本身裝有心律調節器者、已知有心律不整之病症、心臟已裝有心導管支架者、長期服用鎮定劑或是興奮劑且無法停藥者。
當HRV檢測結果顯示自律神經功能失衡,病患可以先檢視生活中的慢性壓力,調整生活作息與睡眠品質,善用腹式呼吸,減少咖啡菸酒等。攝取天然食材、各式蔬果,並透過運動、瑜珈、正念冥想或音樂,以紓解過多壓力。醫師也將針對個別檢測結果分析,給予進一步專業建議與治療。
傾聽來自身體的深層訊息乃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首要工作,這訊息可能是緊急求救訊號,也可能只是早期善意提醒,身體需要近一步休息或調養。自律神經功能牽涉廣泛,把自律神經檢測當作工具,提供醫師更精準的臨床資料,一同尋找出解決方案,方是醫病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