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親人團聚,少不了各種美食佳餚,但不小心吃多或貪杯的結果,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嚴重者還不得不到醫院掛急診。如何小心預防?有哪些腸胃警訊?來看看腸胃肝膽科醫師們怎麼說。
腸道警訊:慢性反覆腹痛「腸躁症」
腸胃肝膽內科暨內視鏡中心 陳炳憲主任
年節將至,不少人期待與親人大吃大喝,熬夜通宵打牌的美好時光。但一收假,腸胃開始抗議,腹痛、腹脹、腹瀉、便祕、食慾變差等擾人症狀相繼出現,到底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些都是飲食引發的「腸躁症」症狀。
腸躁症是一種腸胃道功能性障礙,症狀為慢性、反覆性腹痛合併大便頻率及型態改變,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及無法分類等四種亞型,與過節期間高糖、高油脂的食物引發腸道蠕動異常、黏膜通透度改變,以及腸道壞菌比例增加等因素有關。
要避免腸躁症,飲食大原則就是低糖、低油。台灣人喜歡吃的小麥製品、乳製品及高甜度的水果,都富含無法被消化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果聚糖、乳糖、果糖等),這些化合物在腸道中被細菌分解為氣體及水分,產生脹氣、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要改善症狀,建議採取低腹敏(low-FODMAP)飲食,減少食用短鏈碳水化合物、乳製品及小麥製品;多食用水溶性纖維,如:燕麥、水果、豆類、菇類、海藻等;同時補充益生箘及益生元,改善腸道微菌叢健康。
胃部警訊:持續腹痛腹瀉「急性腸胃炎」
腸胃肝膽內科 張錦權醫師
過年後,腸胃科門診常湧入很多腸胃炎病人,主要原因是因為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及出外旅遊人數變多,且人潮密集往來聚餐,增加病原的傳播,進而增加罹患腸胃炎的機會。
急性腸胃炎主要症狀,包括:持續性腹瀉、腹痛、食欲減退、發燒噁心嘔吐。多數症狀輕微,初期不要強力止瀉,只要將細菌或毒素排放出來,通常三天左右會改善。如果腹瀉、腹痛症狀一直持續,合併發燒、脫水,須立即就醫治療。當症狀發生時,宜先禁食,使腸道充份休息,至少2~4小時禁食並配合服藥,再依症狀改善程度逐步增加食物的複雜度,等解出成形糞便,代表腸道吸收功能恢復,就可恢復一般飲食。
預防急性腸胃炎,外出用餐要衛生、少吃生冷食物和注意食材新鮮度、不要暴飲暴食,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
肝臟警訊:「肝苦人」飲食四禁忌
超音波室主任暨腸胃肝膽內科 陳宏昇醫師
台灣潛在肝硬化患者不少,例如:B、C型肝炎,其中四分之一會變成肝硬化;酒精暴飲(單次超過60克)也會增加酒精性肝硬化的風險;脂肪肝盛行率更超過33%,長期脂肪性肝炎病患亦有25%的機會進展至肝硬化。因此,過年期間,民眾更應注意以下飲食及生活禁忌:
避免以上行為,過年團圓又健康!
膽囊警訊:上腹劇烈疼痛「膽結石」
腸胃肝膽內科 陳聰林醫師
四十多歲的王小姐,體型較豐滿,和友人一起吃完耶誕大餐當晚,出現上腹部疼痛、冒冷汗及嘔吐,被友人送醫院急診。心電圖及心肌酵素檢查沒有急性心肌梗塞現象,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高達12000,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一顆膽囊結石2公分,膽囊腫脹,膽囊壁肥厚達0.6公分,進行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診為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經外科醫師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三天後,王小姐平安出院。
由以上案例可知,膽結石好發於中年後肥胖女性,男性案例也不少,通常在吃完大餐後,約十分鐘至數小時後,上腹劇烈疼痛,常合併冒冷汗及嘔吐,必須和急性心肌梗塞做鑑別診斷。
新年將至,心情愉快,難免大吃大喝,如果吃完大餐後,上腹部劇烈疼痛,應速至急診就醫,本院急診過年期間24小時正常運作,隨時有專業醫護人員,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